5月29日,央行發布了(以下簡稱《報告》),《報告》指出,2019年各地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,結構持續優化,發展質量穩步提升,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。人民銀行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要求,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,加強逆周期調節,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,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,推動信貸結構持續優化,以改革的辦法疏通貨幣政策傳導,為實現“六穩”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。
《報告》顯示,2019年全年,東部、中部、西部和東北地區生產總值加權平均增長率分別為6.2%、7.3%、6.7%和4.5%,東部地區對全國經濟的拉動和引領作用明顯,中西部地區經濟占比持續提升,東北地區經濟新動能加速發展壯大。
總體來看,2019年,區域經濟金融運行主要呈現以下七個特點:
一是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,區域經濟結構繼續優化。
二是投資結構繼續改善,制造業和新興產業投資快速增長。
三是對外貿易增長放緩,利用外資繼續擴大。
四是區域新舊動能轉換加快,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深化。
五是城市群協同發展態勢良好,核心區域引領作用不斷加強。
六是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金融切實服務實體經濟。
七是金融體系結構優化穩步推進,銀行業金融機構總體穩健。
此外,《報告》還對貸款市場報價利率(LPR)改革 ;緩解小微、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;金融******扶貧等熱點問題進行了專題討論,并對下一步工作重點做出了部署。
金融機構新發放貸款中
運用LPR的占比已達到九成
人民銀行宣布完善LPR形成機制以來,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提高了銀行貸款定價的自主權,推動銀行改進經營行為,堅決打破貸款利率隱性下限,疏通市場化利率傳導渠道。各類型銀行積極有序運用LPR定價,地方法人金融機構LPR定價貸款占比不斷提高。
《報告》顯示,2020年初對各地區分支行和有代表性150家地方法人金融機構(其中城商行38家、農商行62家、村鎮銀行50家)開展的抽樣調查顯示,城商行、農商行、村鎮銀行2019年12月新發放貸款中運用LPR的占比已分別達到92.0%、86.1%和94.5%。
與此同時,LPR改革后市場利率向貸款利率的傳導效率提升明顯。根據《報告》,2019年初至7月,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在5.30%附近波動,LPR改革后貸款利率下降明顯,12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.12%,較LPR改革前的7月下降近0.2個百分點,降至2017年第二季度以來******點,降幅明顯超過LPR降幅,反映LPR改革增強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、提高貸款市場競爭性、促進貸款利率下行的作用正在發揮。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保持基本穩定,12月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.62%,較9月上升0.07個百分點。
但《報告》也提醒,目前,金融機構全面運用LPR定價還面臨一些困難。一是金融機構內部定價尚未充分參考LPR。二是一些較小的地方法人機構自主定價能力不足。三是利率風險上升但風險對沖工具不足。
“總體看,LPR改革取得了一系列良好成效。” 《報告》要求,下一步,要加強定價能力培育,建立市場化的內部資金轉移定價體系,將LPR內嵌到內部價格傳導機制,增強參照LPR定價能力,持續提升利率風險管理水平;要深化LPR改革,完善LPR傳導機制,推進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,疏通貨幣政策傳導;要發揮好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作用,維護公平定價秩序,嚴格落實明示貸款年化利率的要求,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。
小微、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
問題得到有效緩解
2019 年人民銀行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要求,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,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。同時,著力疏通貨幣政策傳導,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******滴灌,加強結構調整,加大對小微、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。人民銀行對全國957家企業問卷調查顯示,小微、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得到有效緩解。
《報告》顯示,2019年,金融對小微、民營企業支持力度明顯加大,全國民營企業貸款、普惠小微貸款增量分別是上年的1.4 倍、1.7倍。從樣本調查情況看,小微、民營企業融資獲得感、滿足感逐步提高融資成本穩中有降。
具體來看,一是企業貸款廣度和深度有所提高。95%的企業通過銀行貸款融資,其次為票據融資占比18%,其余渠道占比均不足5%,民間融資4%、股票2%、債券1%、風險投資1%。小微、民營企業獲得銀行貸款廣度和深度有所提高,獲貸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1%,銀行貸款余額占全部融資余額平均比重達 87%,較上年末提高10個百分點。
二是融資可得性明顯改善。在調查中,認為總體融資難度較2018年明顯下降、有所下降、基本不變、有所上升的企業占比分別為17%、37%、41%、5%。認為獲得銀行貸款難度較2018 年明顯下降、有所下降、基本不變、有所上升的企業占比分別為15%、43%、37%、5%。反映融資需求滿足程度超過、基本滿足、略低于、遠低于實際需求的企業占比分別為5%、75%、17%、3%。企業授信額度使用率整體較高,用信率為80%以上、50-80%、50%以下區間的企業占比分別為81%、15%、4%。
三是融資成本穩步下降。企業綜合融資成本較2018年明顯下降、有所下降、基本不變的企業占比分別為10%、32%、48%,另有8%和2%的企業反映有所上升和明顯上升。綜合融資成本區間在6%以下6-8%、8-10%、10%以上的企業占比分別為53%、36%、7%、4%。銀行貸款利率較上年下降的企業占比為37%,較上年基本持平的企業占比為58%,總體穩中有降。有54%的小微、民營企業表示融資環境改善,高于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這一占比(39%);有42%的小微、民營企業表示融資成本下降,高于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這一占比(39%)。
此外,《報告》還指出了當前小微、民營企業融資仍需關注的問題。
一是融資渠道有待拓寬。
二是金融服務質效有待進一步優化。
三是部分企業息外費用仍有一定下降空間。
針對這些問題,《報告》強調,下一階段,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,把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,進一步發揮貨幣信貸政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,為小微、民營企業融資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。加大對小微、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。用改革的辦法疏通貨幣政策傳導,發揮好LPR引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作用,完善金融機構“敢貸、愿貸、會貸”的制度環境,提高小微、民營企業信貸獲得感、滿意度。豐富多層次資本市場,增強債券市場融資功能,豐富債券風險緩釋工具,為小微、民營企業直接融資創造更好條件。
金融******扶貧取得長足進展
2016年,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下發《關于金融助推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》,對金融******扶貧工作進行全面部署?!秷蟾妗分赋?,四年來,全國各地在推進金融******扶貧工作中做了大量探索,切實解決了金融扶貧“扶持誰”“誰來扶”“怎么扶”的問題,推動金融******扶貧工作取得長足進展,對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。
具體來看,一是通過構建工作協調機制、建立信息共享機制、建立監測評估機制,推動金融******扶貧工作有序開展。
二是強化扶貧再貸款支持作用,引導低成本資金投入扶貧領域。2016年,人民銀行創設扶貧再貸款工具,專門用于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和貧困人口創業就業。2019年,人民銀行設立專項扶貧再貸款支持中國農業發展銀行、中國農業銀行(3.420, 0.02, 0.59%)、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擴大對“三區三州”的信貸投放,降低“三區三州”融資成本,促進實現******扶貧、******脫貧目標。
三是加強三個領域******對接,提升貧困地區金融******扶貧針對性和有效性。******創新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模式,滿足建檔立卡貧困戶多樣化金融需求;******對接產業扶貧,牽緊產業扶貧的牛鼻子;******聚焦短板弱項,培育壯大扶貧項目。各地區結合轄區實際,積極對接扶貧項目資金需求,指導金融機構為貧困地區道路交通、安全飲水、環境整治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金融支持。發揮好政策性、開發性金融機構作用,保證貧困地區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貸款需求。截至2019年末,全國27個省(直轄市、自治區)金融******扶貧貸款余額36077億元,年均增長率17.28%,其中,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及已脫貧人口貸款余額5694億元,年均增長率21.9%; 產業******扶貧貸款余額11918億元,年均增長率27.39%。
區域房地產市場及房地產
信貸運行總體平穩
《報告》指出,2019年商品住宅價格總體趨穩。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房、二手住房價格指數穩中微升。新建商品住房、二手住房指數單月同比漲幅******分別為4.9%、1.7%。二、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房、二手住房價格指數漲幅明顯回落。
具體來看,一線城市土地市場回歸理性。2019年,一線城市成交住宅用地290宗,同比增加40宗。土地平均溢價率 7.43%,同比微漲0.27個百分點,比2015-2019年平均溢價率低12.3個百分點。與此同時,區域分化特征進一步顯現。2019年,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同比增長1.5%,同比下降0.7個百分點,銷售增速進一步放緩。個別熱點城市房價上漲壓力仍存。此外,多個熱點地區房地產貸款新增占比持續回落。2019年,深圳市房地產貸款新增額在全部貸款新增額中的占比26.4%,同比下降14.9個百分點;天津市房地產貸款新增額在全部貸款新增額中的占比為35.8%,同比下降7.7個百分點;浙江房地產貸款新增額在全部貸款新增額中的占比為31.4%,同比下降10個百分點。個人住房貸款首付比例處于穩健水平。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、天津等城市以及浙江2019年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平均首付款比例均在40%以上。其中,北京、上海個人住房貸款平均首付比例在50%左右。
《報告》指出,落實房地產金融長效管理機制面臨兩方面挑戰。一是目前,“租購并舉”的住房體系建設還有待完善,租賃住房區位、配套與居民住房需求不完全匹配,租賃市場對于緩解市場供需矛盾的積極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,住房租賃的規劃、土地、稅收、金融等支持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。二是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,是對宏觀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貢獻。當前,仍需警惕個別城市房價上漲較快、房地產市場過熱對居民消費的影響。
“下一步,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、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和‘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’要求,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、一致性、穩定性。堅持因城施策,緊緊圍繞穩地價、 穩房價、穩預期的目標,完善長效管理調控機制,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。完善住房保障體系,著力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。”《報告》強調。
來源:金融時報客戶端
評論加載中...
|